【江西臺】“農民發明家”敖小平的故事
您好,聽眾朋友,歡迎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臺《中國之窗》節目,我是主持人燕磊。
我是呂朋。聽眾朋友,每年七、八月間,是中國長江流域農村農事特別繁忙的時節,這就是搶收早稻,搶種晚稻,俗稱“雙搶”時節。一個“搶”字就把中國農民頭頂烈日、揮汗如雨、苦干三伏天的生動情景刻畫出來了。
2006年的“雙搶”時節,江西省新余市水北鎮新橋村出現了一幕令人驚嘆的場面。在一塊正待收割的早稻田里,只見一個身材偏瘦、皮膚黝黑的中年農民正在一邊操作一臺機器,一邊介紹說:
“這是我發明的自走式稻麥割曬機,今天在這里試驗。如果割得好,免費(使用);如果割不好,割下的稻谷我全買下來。”
馬達聲中,一片片金黃的水稻整齊倒下,引來了鄉親們的陣陣喝彩。

農民發明家敖小平在工作
聽眾朋友,這位中年農民就是被江西新余人稱為“農民發明家”的敖小平。這次節目我們就來說說敖小平的故事。
敖小平今年44歲,是新余市水北鎮新橋村農民。別看他身體單薄,相貌平平,可人很勤快,干活愛動腦筋,總愛琢磨出個新奇招數。
15歲那年,那時候中國還沒開始改革開放,敖小平因為家境貧困,初中沒畢業就回家種田了。農事不忙時他就去一家鐵匠鋪學習打鐵,修理農具。幾個春秋過去,技術有了很大長進。于是,手頭搬弄著損壞的犁耙,他腦筋開始活動起來:應該搞點技術革新試試。
“當時,我們這里用木犁耕田,木犁又重又容易損壞。我和兄弟經常抬著去修,累得要死。當時我就想,鋼比生鐵硬,更比木頭結實,用它做犁不容易壞。”
中國傳統的木犁是用很結實的硬木做的,又粗又重。犁頭是用生鐵鑄成,也容易斷裂。敖小平想,用鋼管做犁身,用鋼板做犁頭,不是又堅實又輕巧一點嗎?對,就這樣干吧,照這想法他做了一個鋼管犁。那年頭大家感到好新鮮,先是親戚鄰里借著用用。接著四周的鄉親們聽說了,也都來試試,手里掂巴著,唔,還行。這一來,敖小平的鋼管犁名聲傳開了。當然,那時候搞點技術革新改造,敖小平想的只是減輕一點種田干活的勞動強度,沒有什么專利意識。
改造了傳統木犁之后,敖小平又常常盯著打谷機發呆了。割了稻谷就要脫粒,農村用的都是老式腳踩的打谷機,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一天干下來,稻谷脫不了多少,人倒累得骨頭散了架。敖小平想,怎么改改好呢?他設計了好幾個方案,都沒有成功。一天,他看見孩子們玩紙扎的風車,你奔我跑,看誰的風車轉得快。看著看著,他的靈感來了:對,就像風車那樣!“我想,如果能把風車的原理應用到脫粒機上,不是既省力又好用嗎?我就試著在脫粒機上安裝了風扇,揚谷器、篩網,經過反復改進,終于成功了。”

這時候,敖小平經過改革開放的鍛煉,有了知識產權觀念,他向當地政府部門提出了專利申請。2003年1月,他設計制造的這種自凈式脫粒機獲得中國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并獲得第二屆五洲國際新技術博覽會金獎。為了讓農民兄弟盡早享受到他的發明成果,敖小平聯系了當地一家農機生產企業,合作生產自凈式脫粒機,一下就銷售了一千多臺,受到農民廣泛的好評。
敖小平經常到現場觀察農民兄弟使用自凈式脫粒機的情況,喜歡聽取大家的意見。他發現,往脫粒機里送稻穗時操作者手要不停地翻動,一不小心就會被機器碰傷。再說,打出來的碎草屑四下飛舞,污染了環境又浪費了資源。這不行,一定要改正這個缺陷。
敖小平又開始琢磨,沒日沒夜地繞著脫粒機轉,把自己的住家變成了試驗廠。有時,飯吃著吃著,想起一個新主意,放下碗就去干。終于,他研制出一個自動夾送稻穗的裝置,把它安裝在脫粒機上,操作起來人很安全,脫粒效果也很好。敖小平把這種脫粒機取名叫夾持式半喂入脫粒機。2005年10月,這種改進型的自凈脫谷機又一次獲得中國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一位普通農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辛勤澆開發明創造之花,結出豐碩成果。請繼續收聽《中國之窗》江西專題:《“農民發明家”敖小平的故事》。
聽眾朋友,中國農家最忙最累的時候就是搶收、搶種的“雙搶”時節。農民插秧要彎腰,割稻也要彎腰,干了一天,雙腿發木,腰也直不起來。特別是搶收水稻,不小心就割了指頭。農民總是打趣說,手上沒有十條傷疤,做不了田把式好農家。在設計新式稻谷脫粒機之前,敖小平就曾想過設計水稻收割機。不過,市面上已經有了好幾代大中型水稻收割機了,他想想也就先放下來了。但是,他和鄉親們同樣感到,現在市面上通行的大中型水稻收割機不適宜中國南方的小塊型水稻田使用。南方的稻田需要一種更加小巧靈活的收割機。這樣,在發明自凈式脫粒機后,敖小平又鉚上勁,要設計新式水稻收割機。
“我種過田,體會到彎著腰一把一把割稻子的辛苦。我想盡自己的能力來減輕農民兄弟的勞動強度。”
對敖小平來說,那又是一個個冥思苦想的日子,又是一段段夜以繼日的煎熬,又是一程程苦惱拌雜欣喜的心路跋涉。沒去算已經過了多少日夜,最終,一種新型的小巧收割機--自走式稻麥割曬機研制成功了。幾位試用過的農民兄弟都高興得笑了。
廖根保說,往常手工割一畝水稻要一天時間,用敖小平的自走式稻麥割曬機40分鐘就行了,又快又好,還輕便,一個人扛起來就走,田里哪個旮旯角落都能割得到。
得到農民試用認可,敖小平滿懷信心地向中國知識產權局申報了專利,同時,在鄉親們中間推廣使用。于是,就出現了節目開始時那一幕感人的場面。請再聽聽敖小平那擲地有聲的話語:
“如果割得好,免費(使用)!如果割得不好,割下的稻谷我全買下來!”
聽眾朋友,敖小平搞發明,一個心眼想回報生他、養他的家鄉,回報支持、關心他的眾鄉親。為此,他做了兩件事:一是辦了一家農機公司,為鄉親們搞發明提供技術幫助;二是建了一個勞動力短缺的農戶檔案,到了農忙時,他就扛上自己發明的機器去為這些農戶免費割稻打谷。
接受記者采訪時,敖小平談了自己的愿望。
“我要發明生產更多、更經濟實惠的農機產品,為農民兄弟奔小康助一臂之力。”
聽眾朋友,到那時,請再來聽“農民發明家”敖小平的新故事。
好了,聽眾朋友,這次《中國之窗》節目就播送到這里。節目由江西新余電臺楊芳、陳影、熊芳、李啟雷供稿,江西電臺楊伊文改編,吳立芳監制,主持人燕磊、呂朋感謝您的收聽,再會。
(附帶鏈接:)
- 上一篇:敖小平:創業從搗鼓木犁開始
- 下一篇:“泥腿子”發明新農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