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農民 為了農業——敖小平和他的發明經歷

敖小平(左)在車間忙碌。 敖衛兵攝
2005年4月27日,對于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農民敖小平來說,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他發明的夾持式自動脫粒機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下發的專利證書,這是他第二次拿到國家發明專利證書。捧著發明專利證書,敖小平心潮澎湃,過去的一幕幕在眼前閃過……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大舞臺,扎根農村,心系農民,也可以大有作為。”
今年42歲的敖小平,出生在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新橋村一個貧窮的家庭。小學沒畢業就被迫輟學在家務農,小小年紀便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農閑時,他跟著父親走南闖北,外出打鐵為生。
每逢趕集,總有許多農民肩扛木犁到他的店里來修理,這種傳統的木犁既笨重又易壞,可不可以用另一種材料代替木頭呢。當他把想法告訴親戚朋友時,大家都勸他別瞎忙,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別人都改不了,就你行?
看著別人懷疑的眼光,敖小平認下了死理,一定要干出點名堂來。于是,除了吃飯和睡覺,敖小平整個人都撲在木犁上。1980年4月,敖小平終于制造出了水北鎮第一臺用鋼鐵為原材料的鐵犁。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鐵犁一投放市場就深受歡迎,一時間產品供不應求。
“世上沒有過不去的檻,只要自己肯努力,多學習,笨鳥也可以先飛。”
使用傳統打谷機,效率低,一天干下來,整個人就像散了架一樣。敖小平想,可不可以用機械來代替手工操作呢。他決定向打谷機進軍。
擋在敖小平面前的第一道檻便是文化太低。不懂就學。敖小平一邊打理生意,一邊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學習。他買來了《現代漢語詞典》和大量機械方面的書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妻子和旁人請教。一有空就鉆進店鋪里,擺弄齒輪、輪軸等零件和機器。2000年6月,敖小平買來了柴油機,將它安裝在打谷機上。經過反復改進,第一臺脫粒機終于成功面世。一次,他到鄉下推銷農具,正好遇到農戶在用風車扇稻谷。此時的情景讓敖小平眼前一亮。如果能將風車的原理應用到脫粒機上,不是既省力又好使嗎?
說干就干,敖小平將家里的那臺舊電風扇拆開,改裝后將它安裝到脫粒機上,沒想到,還真有用。經過十多次反復改進,他成功地在脫粒機上安裝了一個小風車和一個網篩。如此一來,稻谷打下來后,癟谷便會被扇到一旁,裝進袋子里的全部是飽滿的稻谷。為了讓生產出來的脫粒機更具實用性,2002年7月,敖小平花錢向附近的農民租用了快要收割的兩畝稻田,用于試驗。
“雙搶”時節,火熱的太陽烤得人喘不過氣來。敖小平站在脫粒機旁,手持水稻往里送,兩眼還不停地觀察脫粒機的轉動情況和出谷情況。當看到脫粒機存在不理想的地方時,他立即拿起工具進行改進。晚上,敖小平又來到店鋪里,將白天的實踐結合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對脫粒機再次加以改進。經過前后十多次改進,敖小平終于成功制造出了第一臺自動式脫粒機。而此時的敖小平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白皙的皮膚變得黝黑,人整整瘦了一圈。
2003年1月1日是敖小平最難忘的日子,他發明的“億豐”牌脫粒機因簡單實用,工作效率高,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為了讓專利轉化成生產力,更好地服務于農民,敖小平招收了部分工人,開始批量生產。當年,他生產的脫粒機銷售了1000余臺。如今,他的脫粒機共有30多個代理商。
“我出身農家,就應該事事以農民為本,處處為農民著想。”
從此,敖小平在發明大道上一發不可收,他又先后發明了割曬機和耕整機,并投入資金批量生產。
業務越做越大,但敖小平還是保持著農民特有的淳樸和善良。面對家庭困難的群眾,他總是將產品賒給他們。如今,他在外面的賒賬就有20多萬元。無論哪一筆生產,他都會為客戶著想。去年秋收時節,撫州市東鄉縣一農民打電話求助,購買的“億豐”牌脫粒機轉動不了。放下電話,敖小平連忙組織技術人員趕往東鄉,幫助調試,結果機器并沒有壞,是這名農民操作方法不當。讓敖小平沒有想到的是,雖然白跑了一趟,但當地群眾卻說購買“億豐”牌脫粒機讓人放心。
2004年,敖小平將廠房整體搬遷到高新技術開發區內,廠房面積擴大到4000多平方米,安排就業崗位300多個,年生產能力達到脫粒機1萬臺,耕整機1萬余臺,割曬機1.5萬臺。行走在發明的道路上,敖小平感覺到腳下的路越來越寬廣。
(羅紅明 敖衛兵 本報特約記者 彭少敏 大江網-江西日報)
(附帶鏈接:)
- 上一篇:沒有了
- 下一篇:江西農民的農機發明
